江苏响水县双港镇合蒲村7组农民沈友军在姊妹中排行老四,当地人都称他为“沈四”。近年来,他创办泓宇家庭农场,拥有土地180亩,利用家乡的黑土地,以自家种植的优质红薯为原料,利用祖传手艺加工粉丝,并且注册为“沈四”牌粉丝,在网上十分热销。“沈四”粉丝因光洁透亮、劲道耐煮、口感爽滑、回味无穷而倍受食客青睐,从而成为双港对外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。他的粉丝不添加其它任何辅料,长时间存放而无霉变、无异味。现在经过包装已经打入国内10多家知名超市,且远销到海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。 90年代初,沈友军的6个兄弟姐妹都外出打工,手里的田地都甩给了沈友军,加上自己的承包田,一共有30多亩。那个时候种田机械化程度低,还要两上缴和农业税,除去成本,可谓无利可图。因为田地捆住了手脚,不能外出挣钱,他们夫妻俩一合计,流转附近群众100多亩土地,准备大干一场。那时候主要种植水稻、麦子、玉米、山芋等传统农作物,因为连片种植,再加上购买农资有补贴,种田基本实现机械化,每年还可以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。大家都知道沈友军是个“田把式”,附近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愿意把田地托付给他,每亩租金随他给。虽然有些村民田块零散,有的地处偏僻,还有的机械无法进场作业,造成管理上的很大难度,但是沈友军考虑到乡亲们的难处,还是以每亩700元至1000元的租金拿了下来。几年运转下来。这些田块投入成本大,产出低,到年底一算计,确实是不划算。
2013年春,沈友军注册成立了响水县泓宇家庭农场,起初种植普通粮食作物,苦是吃了不少,但是钱没挣到多少。近几年,他看到周边不少农户种植红薯和紫薯加工粉丝发了财,他也试种了三四十亩红薯,加工粉丝,年底一合计,亩效益在8000元左右,效益是种玉米、小麦的10倍。“种了几年的红薯,也积累了不少经验,但是第一条,我始终保持用纯红薯粉加工粉丝,不参假,不加胶,保证产品质量,对消费者要负责,这样生意才能做长久。”沈友军对记者说。
沈友军种植红薯、加工成粉丝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,他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。目前,在他的带动下,当地有几10 多位农民也靠种植红薯、加工粉丝走上致富路。每到农忙季节,沈友军需要帮手,都是优先考虑当地的低收入群众。眼下,正值生产粉丝的旺季,沈友军又开始忙碌起来。走进泓宇家庭农场,家前屋后挂满洁白的粉丝,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抢眼。工人们也正在老沈的组织下在按照传统工艺在加工生产粉丝,和粉、揉面、敲打、挤压、入锅、漂洗…… 粉丝挂在竹杆上被抬到阳光下晾晒,所有加工流程紧而有序。在他的粉丝加工场地上,每天都有20 人左右帮助劳作。帮助加工粉丝的师傅每天工资不低于200 元,就是老大爷、老太太前来帮忙的,也是120 元一天。在这里做事的都是当地村民,老实本分不偷懒,生产的粉丝质量也得到保证,前来上门订购的人也是络泽不绝。沈友军说,近几年粉丝销路好,以后山芋种植面积还会扩大,但是不管怎么忙,我加工粉丝都不会用机器生产,肯定是利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工艺纯手工制作。我可不能为了多出产量多挣钱,而砸了“沈四”粉丝这个牌子啊! 江苏响水日报 汪正清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