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再过一周,就能发苗。周边农户3000亩地都等着这100万棵西瓜苗!”2月1日上午,雪后放晴。响水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内,35岁的孙静在自家标准化大棚里,检查西瓜苗的长势。 “苗好不好,就看根系盘得如何。”响水县农委退休干部、农委下属的关工委科技服务团成员赵立华蹲下身,拔起一棵扎根在塑料穴盘中的绿苗。西瓜苗嫁接在南瓜苗上,已有半支筷子高。孙静看着细丝般的白色根须,有所感悟:“白根挪到地里缓苗期最短,黄根只能保命,黑根抵抗力就很弱了。” 大棚外,雪未消融。阳光穿过薄膜,大棚内不时有水珠滴到脸颊上。穿着衬衫的孙静说:“只要有太阳,有光照,我心里就不发怵。育苗基地30亩,天好时不用电加热,能省不少费用。”一旁的赵立华提醒她,南瓜苗上的叉叶还要去除,这样才能保证劲往嫁接后的西瓜苗上走。 “遇到难题就找赵老!80岁的他经常来基地免费指导我们。”2013年,孙静从企业会计转行发展高效农业,第一年嫁接西瓜苗的成活率非常低,“亏了多少我都没敢算。后来是赵老出手,帮我们安排茬口,防治病虫害。他不仅亲自教技术,还送我们去寿光培训。不然,去年育苗我们怎么也挣不到50万元。”她说。 “年轻人创业不容易,嫁接育苗没技术走不远。”赵立华说,孙静现在评上农艺师,敢闯敢干。“对这样的年轻人,我应该帮她一把。” “老年科技服务团共有9人,都是退休老同志,他们每年坚持下乡10多趟。”响水县农委关工委主任高海涛竖起大拇指,“1998年,担任县农业局副局长的赵老退休,但这18年他退而不休,主动服务。就说孙静所在的南河镇兴南村,育西瓜苗时是最冷的寒冬,育西兰花苗又在最热的盛夏,大伙有难题,赵老每次都来现场技术指导。” “2003年,我们推广棉花田套种西瓜,当时没有村民敢尝试,我就选了10户,自己筹钱买西瓜种子送给他们。最后试种的30亩棉花没受影响,西瓜效益每亩达500元。后来群众自发跟着套种,很快就发展到100多亩。这件事让我深切感受到,科技对农民的影响有多大。”阳光下,满头白发的赵立华坦言,“有人问我:退休了为何还多管闲事?我就告诉他,不为别的,农民有需求,我就乐意帮!” 记者卞小燕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