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共和国同龄的梁井生,是响水县老舍中心社区四烈村村民。他自19岁那年接触农机后,便一发不可收拾。我们去采访他的时候,他正开着自己的轮式拖拉机在田间劳作。
有着51年农机驾驶经验的老梁,面对我们的镜头时,显得有点害羞、腼腆,甚至略微拘谨。但当提到农机,今年已70岁的他两眼放光,侃侃而谈。“我经过手的(农机)12匹、15匹到100匹,12匹(农机)一天连耕带耙七八亩地,现在的大型机械一天能弄到80亩地,如果单独耙的话,大面积可以达到130亩。总结农机的发展,政策好,智能好(化),现代化,马力大,效率高。”梁井生自豪地告诉我们。
随着新中国的建立,农业生产也开始走向机械化,拖拉机、收割机、播种机、施肥机等机械的进一步应用,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。 2004年开始,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,充分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,真真正正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老梁,乐的合不拢嘴,随后说道:“我享受国家补贴30%,依靠这个政策,我这三台机械(补贴)估计在七到八万元。现在说明国家政策好,对农民非常重视,对农机非常重视,补贴大,对农业上非常重视。”近年来,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,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。与农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梁井生深深认识到,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。2009年,梁井生与同村农机大户们一起成立了合作社。 采访过程中,老梁的电话不时响起。老梁告诉我们,他们的农机合作社将于10月19日从响水开始跨区作业,到南通海安替人家播种,每天要70亩。
同行的合作社成员殷开书向我们介绍道:“老梁同志是我们农机合作社的成员,他在每年的大忙季节带着我们互相之间到江南江北进行挣钱。”
如今,像老梁这样的农机专业合作社,在响水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引领着农机驰骋在农村广袤的田野上,唱响着现代农业的“重头戏”。当谈及以前的生活状况, 70岁的老梁陷入了沉思。“以前是什么样子,像我们一年要要半年饭。现在,包括固定资产不低于400万,拿过去(经济)上万倍了。”老梁感叹道。
从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,到走南闯北跨区作业“淘金”;从人拉肩扛的传统耕作,到机械化“一条龙”作业;从手握锄头的“老把式”,到现代化大型农机操作手……与共和国同龄的梁井生在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中,见证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据农机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高劲松表示,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我县农机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大到优的发展历程,如今,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,“耕地不用牛、收割不用刀、喷药不下地、栽秧不弯腰”已成为我县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。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、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,我国农机行业发展态势良好。在响水,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目前已达到92%以上,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%;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%;农机服务经营年收入达到7亿元,其中跨区作业收入达到1.5亿元,农机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率达10%。
七十年披荆斩棘,七十年风雨兼程,七十年沧桑巨变,七十年春华秋实,我们的共和国正越发展现出自己的生机和活力,在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中,昂首阔步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