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手机微博、微信、客户端等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,更习惯了用手机购物、聊天、支付、阅读……然而使用手机实现的功能越多,留下的痕迹就越多,商家就越能够收集用户信息,通过大数据计算并保存用户个人资料,方便以后提供更多的服务。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大数据技术,不仅能轻松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营销,还可能精准“诈骗”。一方面,因为移动终端的便捷性,普通百姓接触这些虚假广告频率更高,更可能受骗。另一方面,消费者的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家庭住址、亲属关系、某次出行的航班号等都可能泄露。骗子掌握的信息越多,编造的骗局越容易让人相信。
友情提醒广大手机用户,如遇底部有系统提供的两个选项:“确定”和“取消”,不论用户点击哪个选项,发送端都会显示回复者的真实姓名,直接造成用户敏感信息的泄漏。拥有用户的邮箱地址和真实姓名后,不排除发送者会有进一步的钓鱼攻击等诈骗行为。建议用户在收到此类垃圾信息时,不要点击任何链接,也不要理会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