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人就业,全家脱贫。盐城市人社局调研发现,有些低收入家庭中有老人、孩子、病人,劳动力难以抽身外出务工。为解决这类家庭的难题,盐城开展“情系民生、援助就业”专项活动,帮助75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。 盐城就业扶贫“贴地”发力 低收入农户,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。补齐这块短板的有效途径是扶持引导贫困主体就业创业,稳收入,增信心,不掉队。盐城现有低收入农户中,劳动力人口21767人,占农村劳动力的7.3%。“如何挖掘这部分人的潜能,将实施乡村振兴和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?我们多管齐下,因人施策,探索促进低收入劳动力有业就、能就业、就好业、能创业的好路子,让他们在家门口‘端起饭碗’。”盐城市人社局局长嵇红梅认为,政府发力精准,低收入农户才能实现精准脱贫。 就业不离乡。相比走出去就业,大多数因缺少文化、技术的贫困人口希望留在家乡,挣钱顾家两不误。于是,政府与企业共同担当,设立“就业扶贫车间”,即“建一处车间、进一家企业、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”的扶贫新模式。 第一次走上生产线,拿到4000多元工资时,响水县七套中心社区梅湾村低收入农户冯达明挺了挺腰板,感觉离“摘帽”的日子不远了。因为家中老人瘫痪,冯达明只能陪伴左右,当地人社部门了解情况后,安排他到就近的合森工艺制衣公司扶贫车间上班。如今,制衣、分拣成为冯达明的“主业”。 在响水,吸纳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劳动力达用工总数20%的企业,将被政府认定为“精准扶贫就业车间”,按实际招用低收入户劳动力人数,以每人每年5200元标准扣减增值税、城市维护费和教育费附加;为低收入劳动力缴纳的社会保险集体部分,全额由财政补贴;每吸纳1名低收入户劳动力,可办理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,利息由财政负担。如今,响水县共设立“扶贫就业车间”24个,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就业400余人,月均工资3000元以上,还带动周边3130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务工就业。 送岗位也送培训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“送技能培训下乡”比以往更接地气,除家政服务和常见工种外,培训内容还涉及木工、电工、瓦工,贴地服务贴近了农村实际需求,让更多农民能就近就地学技术、可就业。目前,盐城已累计培训低收入农村劳动力1.64万人次,兑现奖补资金近1000万元。无论是为“陪读家长”开小灶,还是开设扶贫车间,培植小本创业,盐城从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出发,广辟蹊径,精准施策,让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有了稳稳的“净收入”,幸福感日益增强。 |